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
细目1、整体观念
要素:
1.整体观念的定义
2.整体观念的内容
细目2、辨证论治
要素:
1.病、证、症的定义和关系
2.辨证论治的定义
3.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
第二单元精气学说
细目1、精气学说的定义
要素:
1.精的定义
2.气的定义
细目2、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
要素:
1.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
2.精气的运动与变化
3.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
4.天地精气化生为人
细目3、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
要素:
1.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
2.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
第三单元阴阳学说
细目1、阴阳的定义
要素:
1.阴阳的意思
2.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
细目2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
要素:
1.阴阳的一体观
2.阴阳对立制约
3.阴阳互根互用
4.阴阳交感互藏
5.阴阳的消长
6.阴阳的转化
7.阴阳的自和与平衡
细目3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
要素:
1.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
2.在病理方面的应用
3.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
4.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
第四单元五行学说
细目1、五行学说的定义
要素:
1、五行的意思
2、五行的特质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
细目2、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
要素:
1五行相生与相克
2五行制化
3五行相乘与相侮
4五行的母子相及
细目3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
要素:
1.在生理方面的应用
2.在病理方面的应用
3.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
4.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
第五单元藏象学说
要素:
1.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定义与特征
2.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
3.五脏、六腑、奇恒之腑的生理特征及临床意义
4.脏腑精气阴阳的定义和关系
第六单元五脏
细目1、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质
要素:
1.心的生理功能与特质
2.肺的生理功能与特质
3.脾的生理功能与特质
4.肝的生理功能与特质
5.肾的生理功能与特质
6.要害的定义和功用
细目2、五脏之间的关系
要素:
1.心与肺的关系
2.心与脾的关系
3.心与肝的关系
4.心与肾的关系
5.肺与脾的关系
6.肺与肝的关系
7.肺与肾的关系
8.肝与脾的关系
9.肝与肾的关系
10.脾与肾的关系
11.肾与要害的关系
细目3、五脏与五体、五官九窍、五志、五液和季节的关系
要素:
1.五脏与五体的关系
2.五脏的外华
3.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
4.五脏与五志的关系
5.五脏与五液的关系
6.五脏与季节的关系
第七单元六腑
细目1、六腑的生理功能
要素:
1.胆的生理功能
2.胃的分部名字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质
3.小肠的生理功能
4.大肠的生理功能
5.膀胱的生理功能
6.三焦的定义和生理功能
细目2、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
要素:
1.心与小肠的关系
2.肺与大肠的关系
3.脾与胃的关系
4.肝与胆的关系
5.肾与膀胱的关系
第八单元奇恒之腑
细目1、脑
要素:
1.脑的生理功能
2.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
细目2、女子胞
要素:
1.女子胞的生理功能
2.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
第九单元精、气、血、津液、神
细目1、精
要素:
1.人体之精的定义
2.人体之精的功能
3.人体之精的分类
细目2、气
要素:
1.人体之气的定义
2.人体之气的生成
3.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
4.人体之气的功能
5.人体之气的分类
细目3、血
要素:
1.血的基本定义
2.血的生成
3.血的运行
4.血的功能
细目4、津液
要素:
1.津液的基本定义
2.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
3.津液的功能
细目5、神
要素:
1.人体之神的基本定义
2.人体之神的生成
3.人体之神的分类
4.人体之神有哪些用途
细目6、精、气、血、津液之间的关系
要素:
1.气与血的关系
2.气与津液的关系
3.精、血、津液之间的关系
4.精、气、神之间的关系
第十单元经络
细目1、经络学说概述
要素:
1. 经络的基本定义
2. 经络系统的组成
细目2、十二经脉
要素
1.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
2.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
3.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
4.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
5.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
6. 十二经脉循环中的要紧部门和交接点
细目3、奇经八脉
要素:
1.奇经八脉的意思及特征
2.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
3.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征和基本功能
细目4、经别、别络,经筋,皮部
要素:
1.经别的定义、特征和生理功能
2.别络的定义、特征和生理功能
3.经筋的定义、特征和生理功能
4.皮部的定义和应用
细目5、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
要素:
1.经络的生理功能
2.经络学说的应用
第十一单元体质
细目1、体质的定义和构成
要素:
1.体质的定义
2.体质的构成
3.体质的特征
细目2、体质的生理学基础
要素:
1.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
2.影响体质的原因
细目3、体质学说的应用
要素:
1.体质与发病
2.体质与病因病机
3.体质与诊治
4.体质与养生
第十二单元病因
细目1、六*
要素:
1.六*的定义
2.六*的一同致病特征
3.六*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
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
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
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
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
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
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
细目2、疠气
要素:
1.疠气的定义
2.疠气的致病特征
细目3、七情内伤
要素:
1.七情内伤的基本定义
2.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
3.七情内伤的致病特征
细目4、饮食失宣
要素:
1.饮食不节
2.饮食不洁
3.饮食偏嗜
细目5、劳逸失度
要素:
1.过度劳累
2.过度安逸
细目6、痰饮
要素:
1.痰饮的定义
2.痰饮的形成
3.痰饮的致病特征
细目7、瘀血
要素:
1.瘀血的定义
2.瘀血的形成
3.瘀血的致病特征
4.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
第十三单元发病
细目1、发病的基本原理
要素:
1.正气与邪气的定义
2.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
3.邪气是发病的要紧条件
4.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
细目2、影响发病的主要原因
要素:
1.环境与发病
2.体质与发病
3.精神状况与发病
细目3、发病种类
要素:
1.感邪即发
2.徐发
3.伏而后发
4.继发
5.合病
6.复发
第十四单元病机
细目1、邪正盛衰
要素:
1.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
2.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
细目2、阴阳失调
要素:
1.阴阳偏盛
2.阴阳偏衰
3.阴阳互损
4.阴阳格拒
5.阴阳亡失
细目3、精,气、血失常
要素:
1.精的失常
2.气的失常
3.血的失常
4.精、气、血关系失调
细目4、津液代谢失常
要素:
1.津液不足
2.津液输布、排泄障碍
3.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
细目5、内生“五邪”
要素:
1.内生“五邪”的定义
2.风气内动
3.寒从中生
4.湿浊内生
5.津伤化燥
6.火热内生
细目6、疾病传变
要素:
1.疾病传变的形式
2.病性转化
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
细目1、预防
要素:
1.预防与治未病的定义
2.未病先防
3.既病防变
细目2、治则
要素:
1.治病求本、治则、治法的定义
2.正治与反治
3.治标与治本
4.扶正与祛邪
5.调整阴阳
6.调理精气血津液
7.三因制宜
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
细目1、养生
要素:
1.养生的原则
2.养生的办法
细目2、生命的寿夭
要素:
1.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
2.决定寿夭的基本原因